最近是不是常常覺得「什麼都不想看」?手機滑來滑去就是提不起勁,連最愛的影集都懶得追,這種狀態其實很多人都遇過。特別是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被各種通知、廣告轟炸,大腦真的會自動開啟防護機制,讓人對所有內容都興趣缺缺。
這種「資訊倦怠」的狀況其實有跡可循,以下是常見的觸發情境:
情境 | 具體表現 | 持續時間 |
---|---|---|
工作超載 | 看到郵件通知就煩躁 | 1-3天 |
社交媒體疲勞 | 連限動都懶得點開 | 週末特別明顯 |
選擇過多 | 在Netflix選片選到睡著 | 追劇空窗期 |
我發現身邊朋友最近連Gmail都懶得開,明明知道可能會有重要信件,但就是不想面對那堆未讀郵件。有人甚至跟我說,他現在看到Google那個彩色圖標就莫名焦慮,寧可把整個瀏覽器都關掉。這種時候硬逼自己看東西反而更累,不如就順其自然放空一下。
其實這種狀態也不全是壞事,我有個做設計的朋友就說,他每次「什麼都不想看」的時期過後,反而會迸出新的創意。因為大腦終於有時間消化之前吸收的資訊,不用一直被迫輸入新東西。現在連科技巨頭都在推「數位排毒」功能,像是Gmail的休假自動回覆、YouTube的休息提醒,都是在幫使用者對抗這種資訊過載的疲憊感。
說到郵件,最近發現很多人開始用一些小技巧來減輕壓力。比如把Gmail的標籤系統用好用滿,重要信件自動歸類,其他推廣信直接跳過。或是設定固定時段檢查郵件,其他時間根本連登入都不登入。這些方法雖然簡單,但對改善「什麼都不想看」的狀態還滿有用的。
什麼都不想看的時候該怎麼辦?5個實用解方
最近是不是覺得眼睛超累,連手機滑都不想滑?這種「什麼都不想看」的狀態,台灣人應該很熟悉吧!可能是工作盯電腦太久,或是追劇追到眼睛痠,這時候與其硬撐,不如試試這5個超接地氣的解方,讓你的眼睛和心情都能喘口氣。
首先,最簡單的就是閉目養神。不是要你睡覺,只要找個舒服的姿勢,閉上眼睛5-10分鐘,讓眼球完全放鬆。可以搭配深呼吸,效果會更好。很多上班族中午休息時都會這樣做,比滑手機回血更有用喔!
如果你覺得單純閉眼很無聊,可以試試聽點東西。現在Podcast這麼流行,找個輕鬆的節目來聽,不用盯著螢幕也能吸收資訊。像是台灣人愛聽的「百靈果」或是「馬克信箱」都很適合,讓眼睛休息的同時耳朵還能繼續工作。
解方 | 具體做法 | 適合場合 |
---|---|---|
閉目養神 | 閉眼5-10分鐘+深呼吸 | 辦公室午休、通勤時 |
聽Podcast | 選擇輕鬆談話型節目 | 做家事、散步時 |
轉換環境 | 離開電子產品走到戶外 | 下午茶時間、傍晚 |
動手做點事 | 整理桌面或簡單運動 | 工作空檔、家裡 |
改變視覺焦點 | 看遠方或綠色植物 | 任何需要休息的時候 |
第三個方法是轉換環境。有時候不是眼睛累,而是被同個場景困太久。站起來走到窗邊看看遠方,或是到便利商店買杯咖啡,讓視覺焦點從近距離轉移到遠處,對緩解眼睛疲勞超有效。台灣到處都是便利商店,這個方法超級方便!
第四招是動手做點不用看的事情。像是整理抽屜、摺衣服這種不太需要用眼的手作活動,既能讓眼睛休息又能完成待辦事項。很多台灣主婦都說這招超好用,不知不覺家事做完眼睛也恢復了。
最後,如果以上方法都試過還是覺得累,不妨試試改變視覺焦點。找個有綠植的地方,專注看植物的輪廓和顏色,這種「軟性觀看」能讓眼睛從緊繃的3C螢幕中解放出來。台灣公園這麼多,下班後去走走看看樹木,比點眼藥水還有用呢!
最近有冇試過突然對所有嘢都提唔起興趣,連最愛嘅劇集、社交媒體都唔想睇?為什麼會突然什麼都不想看?心理專家解析呢種情況其實唔少見,可能係身心發出嘅警訊。台灣嘅心理諮商師就發現,特別係疫情後呢幾年,越來越多人會間歇性出現呢種「資訊倦怠」嘅狀態,背後原因其實好值得我哋關注。
首先可能同壓力有關,當我哋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大腦會自動啟動保護機制。就好似電腦過熱要強制關機一樣,我哋嘅注意力系統都會「當機」。以下係幾種常見嘅觸發因素:
觸發原因 | 具體表現 | 好發時段 |
---|---|---|
工作超載 | 明明好累但係瞓唔著 | 週日晚間到週一早晨 |
資訊爆炸 | 滑手機滑到頭痛 | 通勤時間或睡前 |
情感透支 | 對原本有興趣嘅嘢都冇感覺 | 連續社交活動後 |
另外,台灣嘅職場文化都係一大因素。好多上班族放工後繼續被LINE群組轟炸,長期處於「待機狀態」,令到個腦根本冇機會真正休息。有位台北嘅個案就分享,佢連續三個月每晚追劇到凌晨兩點,突然有日對住螢幕覺得反胃,先發現自己已經到咗極限。
環境因素都唔可以忽略,特別係台灣夏天又濕又熱,成日困喺冷氣房入面,身體嘅晝夜節律容易亂晒。有研究指出,當室內光線同自然光差異太大,會影響多巴胺分泌,令人對視覺刺激嘅敏感度下降。呢個時候就算強迫自己睇嘢,個腦都好似隔住層毛玻璃咁,完全入唔到腦。
生活習慣都扮演重要角色。好多台灣人習慣食宵夜配手機,但係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令睡眠質素變差。第二日醒來就會覺得個腦「矇查查」,連最簡單嘅閱讀都覺得好吃力。有啲人仲會因此產生罪惡感,形成惡性循環,越係逼自己集中精神就越抗拒。
最近有網友私訊問我:「什麼都不想看是憂鬱症前兆嗎?醫師告訴你」,這個問題其實蠻多人會遇到的。當你發現自己連最愛的劇都追不下去、IG滑沒兩下就關掉,甚至看到訊息通知就煩躁,確實要留意是不是心理狀態出了問題。不過先別緊張,這種情況也可能是暫時性的情緒低落,我們先來看看憂鬱症常見的前兆有哪些。
根據精神科醫師的臨床觀察,憂鬱症的早期症狀通常不會單一出現,而是會伴隨其他徵兆。像是持續兩週以上的情緒低落、對原本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睡眠和食慾改變等。如果你只是這幾天特別懶得看東西,但其他方面都還正常,可能就只是需要休息一下而已。
常見症狀 | 暫時性情緒低落 | 憂鬱症前兆 |
---|---|---|
不想看東西 | 偶爾發生,休息後改善 | 持續兩週以上 |
情緒波動 | 會因小事開心 | 長期處於低落狀態 |
睡眠品質 | 可能睡不好但能補眠 | 長期失眠或嗜睡 |
社交活動 | 還是會想跟朋友見面 | 刻意避開人群 |
我認識的一位心理師朋友說,現在人手機看太多,有時候「什麼都不想看」其實是大腦在抗議資訊過載。她建議可以試著記錄自己每天的狀態,比如說用1-10分來評量心情和活力程度。如果發現分數持續偏低,或是出現「連洗澡都覺得麻煩」這種狀況,就要考慮尋求專業協助了。
台北某醫院精神科主任也提到,現代人常把「懶得看、懶得動」掛嘴邊,但要分辨是暫時性疲勞還是心理問題。他建議可以試著強迫自己做一些簡單的運動,或是約朋友吃飯聊天。如果連這些基本社交都提不起勁,甚至覺得「活著好累」,那就真的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