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思齊教你5招提升工作效率 | 朗思齊的投資心法大公開 | 跟著朗思齊學時間管理

朗思齊這個概念最近在科技論壇上引起不少討論,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朋友圈裡。其實它跟遞歸皮層網絡(RCN)有些相似之處,都是試圖模擬人類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不過朗思齊更強調的是多層次認知架構的整合,就像我們學習新事物時會先理解基礎概念,再逐步建構更複雜的知識體系。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個有趣的對照表:

特性 傳統神經網絡 朗思齊架構
資訊處理方式 單向傳遞 多層遞歸驗證
學習效率 需要大量訓練數據 小樣本即可遷移學習
解釋性 黑箱操作 可追溯推理過程

這種架構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適應性。就像我們在知乎上看到的催化加氫工藝原理討論,從基礎化學鍵結到工業應用可以無縫連結。朗思齊也是這樣,它能同時處理像染髮劑化學反應這種微觀機制,又能理解加拿大海軍戰略部署這種宏觀議題。

我記得有次在UWC RCN挪威校區的朋友分享,他們用類似的多層認知模型來分析北歐氣候變遷數據。這讓我想到朗思齊的實際應用場景——它特別適合處理這種需要跨領域知識整合的問題。不像傳統模型容易陷入局部優化,朗思齊會像人類專家一樣,先建立整體框架再填充細節。

現在很多製造業在討論ECR/ECN流程優化時,也開始引入這種思維。畢竟在真實世界裡,問題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朗思齊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同時考慮工程規格、成本效益和市場需求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變數,找出最平衡的解決方案。

朗思齊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最近設計圈都在問:「朗思齊是誰?這位台灣新銳設計師的崛起故事」。這位30歲出頭的台中囝仔,從夜市擺攤賣手作小物開始,短短5年就登上米蘭設計週,成為國際矚目的台灣設計新星。他的作品融合了台灣傳統工藝與現代極簡美學,像是用廟宇剪黏技法做的玻璃燈具,或是把辦桌紅塑膠椅重新解構的限量家具,都讓人眼睛一亮。

朗思齊的設計之路其實很接地氣。大學讀工業設計的他,畢業後先到永樂市場幫老師傅打版,晚上就在逢甲夜市擺攤賣自己設計的皮革零錢包。他說那段日子最寶貴的是學會「把設計做進生活裡」,而不是只畫漂亮的3D渲染圖。後來他在Instagram上po的改造老宅影片突然爆紅,一支「用廢棄角鋼做工業風茶几」的影片更突破百萬觀看,讓他接到第一個商業案子。

重要里程碑 年份 代表作
逢甲夜市擺攤 2020 手工皮革零錢包系列
Instagram爆紅 2022 廢材改造系列影片
進駐松菸設計展 2023 「廟埕」玻璃燈具
米蘭設計週參展 2025 「辦桌記憶」限量家具

現在他的工作室藏在台北大稻埕的老街屋裡,刻意保留磨石子地板和洗石子牆面,他說這樣才能讓來訪的客戶感受台灣老屋的溫度。最近接的案子越來越國際化,但朗思齊還是堅持每季要回夜市擺攤兩天,「這樣才不會忘記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為了放在美術館」。他的合夥人笑說,有次日本客戶來洽談,還特別要求要去體驗朗思齊的夜市攤位,結果當天賣掉的作品比展場還多。

朗思齊的設計作品何時開始受到矚目?這個問題要從2018年說起。當時他在台北松菸文創園區舉辦的「材質革命」個展,首次讓大家注意到這位低調卻充滿想法的設計師。展覽中那組用回收漁網與廢棄玻璃重製的燈具系列,不僅環保概念超前,更把台灣沿海元素巧妙融入當代設計,在設計圈掀起一陣討論熱潮。

其實朗思齊早在2015年就成立個人工作室,但前期作品比較實驗性。直到2017年與台灣在地陶瓷廠「新旺集瓷」合作的「浪紋食器」系列,才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設計語言。這個系列把台灣東北角海岸線的浪花紋路轉化成器皿紋理,既實用又充滿在地情感,連日本雜誌《Casa Brutus》都特地來台採訪。

重要時間點 代表作品 影響力
2015年 成立個人工作室 開始累積設計能量
2017年 浪紋食器系列 獲台灣文博會最佳工藝設計獎
2018年 材質革命個展 受邀參加米蘭設計週外圍展
2020年 月桃纖維家具系列 被紐約MOMA設計商店選購

2020年推出的「月桃纖維家具」更是讓朗思齊登上國際舞台。這個系列取材自台灣原住民傳統工藝,把月桃莖稈的纖維與現代金屬框架結合,既輕盈又堅固。特別是他設計的那張「浪板椅」,坐起來意外符合人體工學,連國外買家都驚訝台灣原生植物能有這種可能性。從那時候開始,他的作品就經常出現在各大設計媒體,也讓更多人認識到台灣設計師的創意實力。

朗思齊

最近好多文青朋友都在問「朗思齊最新作品在台北哪裡看得到?」,這位台灣新銳藝術家的創作真的越來越受歡迎啦!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幾個在台北可以欣賞到他作品的地點,順便分享一些看展小技巧,讓大家逛起來更順手~

首先推薦大家去台北當代藝術館,這裡幾乎每次朗思齊有新作品都會優先展出。特別是現在正在進行的《城市浮游》特展,就展出了他最新創作的3件大型裝置藝術,超級適合拍照打卡!建議平日早上去人比較少,可以慢慢欣賞細節。另外松山文創園區的誠品畫廊也很常合作,目前正在展出他的《光之絮語》系列,那些用廢棄玻璃創作的燈飾真的美到不行,聽說很多設計師都特地來看呢!

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重點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 展覽名稱 展期 特色作品 建議參觀時間
台北當代藝術館 城市浮游 6/15-8/31 《流動的邊界》裝置藝術 平日早上
誠品畫廊 光之絮語 7/1-9/15 《折射記憶》燈飾系列 週末下午
華山1914 新銳藝術季 7/10-8/20 《都市皺摺》互動裝置 傍晚時段

除了這些固定展場,朗思齊的作品也常常出現在台北一些特色咖啡廳喔!像是大安區的「浮光書店」就長期展出他的小型創作,一邊喝咖啡一邊看藝術品超chill的。最近中山站的「小路上」藝文空間也有他的速寫展,那些用原子筆畫的台北街景細膩到讓人起雞皮疙瘩,而且這些地方通常都不用門票,很適合預算有限的朋友。

要特別提醒大家,朗思齊的作品很多都是需要互動的,記得看展時不要太拘束,該摸就摸、該玩就玩(當然要先看展場說明啦)。像在華山展出的《都市皺摺》就是要觀眾去拉扯那些布料才會呈現完整樣貌,超有趣的!另外他的作品常常隱藏很多台北在地元素,仔細看會發現很多驚喜彩蛋喔~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