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轉涼,家裡那股穿堂風又開始作怪了,每次從客廳走到陽台都能感受到一陣涼颼颼的氣流。這種對流風在台灣老房子特別常見,有人說會漏財,但也有人覺得通風超棒,到底該怎麼取捨呢?
先來聊聊穿堂風的優缺點吧:
優點 | 缺點 |
---|---|
自然通風超省電 | 冬天會冷到發抖 |
帶走室內悶熱空氣 | 灰塵容易堆積 |
減少開冷氣次數 | 風水上有漏財說法 |
空氣流通較新鮮 | 隱私性較差 |
我家阿嬤總說「前門通後門,錢財不留存」,但現代建築師反而很愛設計這種通風格局。其實只要加個屏風或窗簾,就能讓氣流轉個彎,既不會直衝又能保持通風。我自己是在玄關放了個矮櫃,上面擺些小盆栽,這樣風不會直接灌進來,看起來也美觀。
說到風水禁忌,老一輩最在意的就是「穿堂煞」。不過現在很多設計師會用玻璃隔間或鏤空書架來化解,既維持採光又擋住直線氣流。我朋友家更聰明,直接在走道掛了串風鈴,每次有風吹過就叮叮噹噹響,反而變成家裡最療癒的角落。
記得有次去台南老宅改建的咖啡廳,老闆故意保留原本的穿堂設計,夏天不用開冷氣就超涼快。他們在天井加裝了自動調節的百葉窗,要通風要保暖都能隨季節調整,這種新舊融合的巧思真的很值得參考。
穿堂風是什麼?台灣老屋常見的風水問題解析
說到穿堂風啊,就是那種門對門、窗對窗,風直接從房子這頭貫穿到那頭的狀況。這種情況在台灣老房子特別常見,尤其是那種長條形的街屋或透天厝,前後門一打開風就咻咻咻地吹,阿嬤都會說這樣「錢財留不住」啦!其實從科學角度來看,穿堂風確實會讓室內溫度不穩定,夏天可能涼快,但冬天就冷吱吱,而且灰塵也容易跟著風到處跑。
台灣老屋常見的穿堂風格局大概有這幾種:
格局類型 | 常見位置 | 風水影響說法 |
---|---|---|
前後門直通 | 透天厝、街屋 | 錢財外流、家運不穩 |
陽台對後陽台 | 公寓大樓 | 家人容易爭吵 |
大門對落地窗 | 新式住宅 | 事業運起伏大 |
老一輩的人遇到穿堂風通常會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化解,像在門前掛個珠簾或擺盆植物,現在設計師則喜歡用屏風或收納櫃來擋。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老房子因為空間有限,硬要擋住穿堂風反而會讓動線變得很卡,這時候就要找專業的風水師或設計師來看看怎麼調整比較好。
說到穿堂風的影響,除了風水上的說法,其實對日常生活也有不少麻煩。比如說煮飯的時候油煙會被風帶著跑,整個屋子都是味道;或者冬天想開暖氣,熱風一下子就從另一頭溜走了。有些老社區的婆婆媽媽還會分享自己的經驗談,像是用厚重的窗簾來減緩風速,或者在前後門加裝防風條,這些都是很實用的小技巧。
為什麼老一輩説穿堂風會漏財?科學角度告訴你這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其實背後藏著不少生活智慧。台灣老一輩常說「門對門,錢財空」,指的就是穿堂風會把家裡的財氣帶走,這種說法雖然帶點迷信色彩,但從現代科學來看,確實有它的道理在。
首先從空氣流動的角度分析,當家裡前後門或窗戶直線對開時,風速會特別快。根據建築物理學研究,這種強勁的氣流會造成:
現象 | 科學解釋 | 實際影響 |
---|---|---|
溫度驟降 | 快速對流帶走室內熱能 | 增加冷暖氣耗電量 |
濕度變化 | 乾燥或潮濕空氣快速交替 | 傢俱、電器容易損壞 |
氣壓波動 | 形成局部低壓區 | 門窗可能自動開關造成損耗 |
再來看更實際的層面,穿堂風會讓家裡的小東西容易被吹走。你可能也有經驗,放在桌上的發票、零錢,一個不注意就被風吹到地上甚至門外。老一輩看到錢財就這樣「被風帶走」,自然會聯想到漏財的說法。而且強風不斷進出,門窗的鉸鏈和鎖具也容易鬆動,無形中增加了修繕開支。
從健康角度來說,持續的強風流動會讓人體感到不適。中醫理論提到的「風邪入體」,在西醫看來就是溫差變化大容易感冒。生病就要看醫生,醫療支出自然增加,這不也是一種「漏財」嗎?所以老一輩的提醒,其實是希望我們營造更舒適穩定的居住環境。
你家也有穿堂風嗎?3分鐘快速檢測方法,這個問題其實困擾很多台灣家庭,尤其是住在透天厝或老房子的朋友。穿堂風雖然夏天涼快,但冬天冷颼颼還可能讓電費暴增,今天就來教大家用超簡單的方式檢測,不用花錢請師傅也能自己判斷!
首先準備一張A4紙或輕薄的衛生紙,關閉家裡所有門窗保持靜止狀態。接著把紙張貼在懷疑有縫隙的門框或窗邊,如果紙張會被微微吹動,就代表有氣流通過。特別要注意大門、後門連成一線的區域,還有老舊鋁窗的膠條周圍,這些都是穿堂風最愛偷溜的熱點。測試時記得選風大的日子效果更明顯,像最近東北季風來襲就是最佳時機。
穿堂風常見位置與嚴重程度對照表:
位置 | 紙張晃動程度 | 嚴重性 |
---|---|---|
大門門縫 | 明顯飄動 | ★★★★ |
鋁窗膠條 | 微微顫動 | ★★ |
冷氣管線孔洞 | 持續擺動 | ★★★ |
浴室排風口 | 偶爾晃動 | ★ |
如果檢測時發現紙張像在跳波浪舞一樣狂飄,那問題就大條了!建議可以用手電筒從室內往外照,更容易看到光線從哪些縫隙透進來。另外有個小技巧是把臉靠近懷疑漏風的地方,通常會感覺到明顯的涼意,特別是膝蓋高度以下的區域最容易忽略。老一輩常說「風從腳底入」就是這個道理,這些細節都是自己在家檢測時要特別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