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邊常見貝殼圖鑑 | 這些貝殼你撿過幾種? | 貝殼種類大公開!超實用

海邊散步時總會撿到各式各樣的貝殼,貝殼的種類真的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種台灣常見的貝殼,下次去海邊玩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看看喔~

首先是最容易辨認的「寶螺」,這種貝殼表面光滑得像打過蠟一樣,花紋超美!台灣常見的有黑星寶螺、雪山寶螺,它們的外殼會閃著珍珠光澤,小時候我們都叫它「錢幣螺」,因為長得很像古時候的銅錢。寶螺的殼口有一排小齒,摸起來刺刺的,這可是它們的防禦武器呢!

再來是海邊超常見的「蛤蜊殼」,吃海鮮剩下的那種就是啦!不過你知道嗎?蛤蜊其實有超多品種,像是文蛤、赤嘴蛤、花蛤等等。它們的殼通常有明顯的生長紋路,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可以看得出年齡。我最喜歡撿到完整成對的蛤蜊殼,合起來就像個小盒子一樣可愛。

下面整理幾種台灣常見貝殼的特徵給大家參考:

貝殼種類 外觀特徵 常見地點 有趣小知識
寶螺 光滑表面,有珍珠光澤 珊瑚礁區 古代曾被當作貨幣使用
蛤蜊 圓形或橢圓形,有生長紋 沙灘潮間帶 殼內肌肉痕跡像「人」字
鳳螺 螺旋狀,有尖刺 礁岩區 殼口會有角質層蓋子
芋螺 紡錘形,花紋華麗 淺海沙底 有些品種有毒要小心
扇貝 扇形,有放射肋 海底沙地 會游泳逃離天敵

說到特別的貝殼,不得不提「芋螺」,它們的外型像個紡錘,花紋超級精緻,有些看起來就像藝術品一樣。不過要提醒大家,有些芋螺是有毒的,特別是那些顏色鮮豔的,千萬不要隨便觸碰喔!另外「鳳螺」也是台灣海邊常看到的,它們的殼口會有個角質層的蓋子,小時候我們都叫它「螺厴」,撿到的時候總覺得像找到寶藏一樣開心。

去東北角或墾丁玩的時候,常常可以在潮間帶發現「扇貝」的殼,它們的形狀就像一把小扇子,表面有明顯的放射狀肋條。最特別的是活著的扇貝其實會游泳喔!它們會快速開合殼來噴水移動,遇到危險時就會「咻~」地逃走了,超神奇的!

貝殼的種類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台灣海岸線常見的貝殼種類有哪些?在地達人帶你認識這個充滿驚喜的海岸寶藏。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台灣四面環海,從北到南都能發現各種美麗的貝殼,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種最常見、也最容易撿到的種類,下次去海邊散步時不妨多留意腳下的驚喜喔!

首先一定要提的就是「文蛤」,這種貝殼在台灣西海岸特別常見,尤其是潮間帶的沙灘上。它的殼表面有明顯的放射狀紋路,顏色從白色到淡褐色都有,很多台灣人小時候都玩過用文蛤殼挖沙的遊戲呢!另外「扇貝」也是辨識度很高的種類,它的殼形像扇子一樣優美,常常被拿來做成工藝品或裝飾品。

東海岸則是以「寶螺」最為出名,這種貝殼表面光滑亮麗,有著特殊的斑紋和色彩,像是常見的虎斑寶螺、地圖寶螺等。它們喜歡躲在礁岩縫隙中,退潮時仔細找找說不定就能發現。而南台灣的沙灘上則經常能看到「芋螺」,這種圓錐形的貝殼花紋變化多端,每一顆都長得不太一樣,收集起來特別有趣。

貝殼種類 主要分布區域 特徵 常見地點
文蛤 西海岸 放射狀紋路、白色至淡褐色 潮間帶沙灘
扇貝 全台 扇形外觀、有明顯肋條 淺海沙底
寶螺 東海岸 表面光滑、色彩斑斕 礁岩區
芋螺 南台灣 圓錐形、花紋多變 沙灘

除了這些常見種類,台灣海岸還有很多特別的貝殼等著大家去發現。像是北部野柳一帶可以找到「骨螺」,它的殼上有很多尖刺;或是小琉球特有的「鳳凰螺」,螺旋狀的外型非常漂亮。記得撿貝殼時要遵守「只撿空殼」的原則,讓活著的貝類能繼續在海洋中生存繁衍。下次去海邊不妨放慢腳步,低頭看看這些大自然贈與的美麗禮物吧!

為什麼有些貝殼會呈現特殊顏色?專家解密形成原因

每次去海邊撿貝殼,總會被那些五彩斑斕的貝殼吸引,特別是那些粉紅色、紫色甚至帶金屬光澤的特殊顏色貝殼。這些美麗的顏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其實這跟貝類的生活環境、食物來源以及本身的生理機制都有密切關係。貝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但外層的珍珠質層會因為不同的有機物質沉積而呈現各種顏色,就像我們人類的膚色會因為黑色素不同而有深淺變化一樣。

貝殼顏色的形成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分析。首先,貝類攝取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色素分子,這些色素會隨著新陳代謝過程被整合到貝殼的成長層中。比如說,以紅藻為主食的貝類,牠們的貝殼就容易呈現粉紅色調。其次,環境中的礦物質含量也會影響顏色,像是富含鐵質的海域就容易出現偏紅褐色的貝殼。另外,有些貝類會分泌特殊的蛋白質來調節貝殼顏色,這是一種天然的保護機制,可以幫助牠們融入環境躲避天敵。

顏色類型 主要成因 常見貝類
粉紅色 攝取紅藻中的類胡蘿蔔素 扇貝、珍珠貝
紫色 含有溴化靛藍色素 骨螺、紫螺
金屬光澤 珍珠質層的結構色反射 鮑魚、珍珠母貝
綠色 攝取綠藻中的葉綠素衍生物 青螺、綠殼菜蛤

有趣的是,貝殼顏色還會隨著生長階段改變。年輕的貝殼通常顏色較淺,隨著年齡增長,色素沉積越來越多,顏色也會變得更加鮮豔。有些深水貝類因為生活在光線不足的環境,牠們的貝殼往往呈現較單調的白色或淺灰色,這也說明了陽光對貝殼顏色的影響。另外,溫度變化也會影響色素合成,這就是為什麼熱帶海域的貝殼通常比溫帶海域的貝殼顏色更加豐富多彩的原因。

專業的貝類研究人員還發現,同一種貝類在不同海域可能呈現完全不同的顏色,這就像人類會因為飲食習慣不同而有膚色差異一樣。比如說,台灣東部海域的寶螺因為水質清澈、藻類豐富,常常能發現色彩特別鮮豔的個體;而西部沿海由於水質較混濁,同種貝類的顏色就相對黯淡許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貝殼收藏家總是特別鍾情於某些特定產地的標本,因為環境因素真的會造就出獨一無二的貝殼色彩。

貝殼的種類

如何分辨不同種類的貝殼?新手必學的辨識技巧

每次去海邊撿貝殼,總會被五花八門的形狀搞到眼花撩亂對吧?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重點,就算是新手也能輕鬆辨識常見的貝殼種類。首先要注意貝殼的「外形輪廓」,這是最直觀的辨識方式,像是螺旋狀、扇形或管狀都有明顯差異。再來摸摸看「殼面紋路」,有些貝殼表面光滑如鏡,有些則佈滿凹凸的肋條或顆粒,這些細節都是重要線索。

貝殼的「開口形狀」也很關鍵,像是寶螺科的貝殼開口會有一排明顯的齒狀突起,而簾蛤科的開口則呈現整齊的弧形。另外別忘了觀察「殼頂位置」,有些貝殼的頂端偏左或偏右,這對於分辨雙殼類特別有用。建議隨身帶把小尺,量量貝殼的「尺寸比例」,因為同種類貝殼的長寬比通常很固定。

貝殼種類 外形特徵 常見紋路 開口特色
寶螺 卵圓形,背面隆起 光滑帶斑點 齒狀突起明顯
鳳螺 螺旋狀,殼口寬大 肋條粗獷 外唇有缺刻
文蛤 圓扇形,左右對稱 放射狀條紋 閉殼肌痕明顯
芋螺 紡錘形,螺旋高聳 多彩幾何圖案 狹長縫狀

實際撿貝殼時,可以先用手指感受殼質的厚薄程度,像是硨磲貝的殼壁就特別厚重。顏色雖然是輔助線索,但要小心海水浸泡或陽光曝曬會讓貝殼褪色。建議多看看貝殼的「腹面」和「背面」,有時候底部會有獨特的臍孔或溝槽。記得帶本圖鑑或手機下載辨識APP,遇到不確定的貝殼就拍照比對,慢慢累積經驗後就會越來越上手啦!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