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風水玄學

頭骨構造大解析!原來長這樣 | 頭頂摸到凹陷?醫師告訴你原因 | 頭骨受傷怎麼辦?急救步驟一次看

關於頭的骨頭,這些事情你知道嗎?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頂著的腦袋其實是由好多塊頭的骨頭組成的呢?這些骨頭不只保護我們重要的大腦,還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識喔!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平常不會特別注意,但超級重要的身體部位。

頭骨的構造比你想的還複雜

頭骨不是一整塊骨頭喔,它其實是由22塊骨頭組合而成的。這些骨的連接處叫做「骨縫」,小時候這些縫隙比較明顯,隨著長大才會慢慢密合。最特別的是下頜骨,它是頭骨中唯一可以活動的骨頭,讓我們能夠吃飯、說話。頭骨的厚度也因人而異,平均來說大約有6.5mm厚,但有些人可能會特別厚或特別薄。

頭骨部位 功能 有趣事實
額骨 保護前額 形狀會影響臉型
顳骨 保護耳朵 這裡的骨頭最薄
枕骨 保護後腦 有讓脊髓通過的孔洞
頂骨 保護頭頂 左右各一塊

頭骨常見的問題

很多人會發現自己頭的骨頭有些特別的地方,像是後腦勺凸出一塊,或是額頭突然凹陷。其實這些狀況大多都是正常的個體差異,就像指紋一樣每個人都不太一樣。不過如果突然出現明顯變化,像是頭骨凹陷或異常突起,特別是伴隨頭痛、頭暈等症狀,就要趕快去看醫生了。有些人是天生頭骨形狀比較特別,也有人是因為受傷或疾病導致變化。

頭骨的保養其實很簡單,就是要避免外力撞擊。騎機車戴安全帽、運動時注意保護頭部都很重要。另外補充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也能讓頭的骨頭保持健康。老人家特別要注意,因為骨質流失可能會讓頭骨變薄,更容易受傷。如果發現頭部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或形狀改變,千萬不要輕忽,這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喔!

頭的骨頭

頭骨為什麼會有凹陷?可能是這些原因造成的。其實頭骨凹陷在台灣蠻常見的,很多人摸到自己頭上有凹痕都會嚇一跳,但其實大部分情況都不用太擔心啦!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幾種常見的原因,讓你知道這些凹痕是怎麼來的。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天生的頭型問題,有些人出生時頭骨就長這樣,特別是後腦勺那邊常常會有輕微的凹陷。這種情況從小就會有,而且通常不會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另外像是早產兒或是生產時有使用產鉗的寶寶,頭骨也可能會留下一些痕跡,但隨著長大通常會慢慢改善。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再來就是外傷造成的凹陷,這個就比較需要注意了。像是車禍、跌倒撞到頭,或是被硬物打到,都可能讓頭骨出現凹陷。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頭痛、頭暈等症狀,如果發現有這些狀況一定要趕快去看醫生。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疾病也會造成頭骨凹陷,像是骨質疏鬆、骨腫瘤等。雖然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如果發現凹陷越來越明顯,或是伴隨其他不舒服的症狀,還是要盡快就醫檢查比較保險。

凹陷類型 常見原因 是否需要就醫
天生凹陷 出生時頭骨形狀 通常不需要
外傷凹陷 撞擊、跌倒等意外 建議就醫檢查
疾病導致 骨質疏鬆、腫瘤等 必須立即就醫

其實頭骨凹陷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正常的,不用太過緊張。但如果發現凹陷是新出現的,或是伴隨其他不舒服的症狀,還是建議去找專業的醫生看看比較安心。平常也要注意頭部保護,避免撞擊受傷喔!

新生兒頭骨軟軟的正常嗎?爸媽必知照顧重點

最近有新手爸媽在媽媽社團問:「寶寶頭摸起來軟軟的,這樣正常嗎?」其實啊,新生兒頭骨軟軟的完全是正常現象喔!這是因為寶寶的頭骨還沒完全閉合,醫學上叫做「囟門」,主要是為了讓寶寶在生產時能順利通過產道,也讓大腦有空間繼續發育。通常前囟門會在12-18個月大時閉合,後囟門則在2-3個月就會閉合了。

雖然頭骨軟是正常的,但照顧上還是有幾個重點要注意。首先就是抱寶寶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支撐頭部,因為頸部肌肉還沒發育完全。洗澡時也要輕柔,不要用力搓洗頭部。另外要特別觀察囟門的狀態,如果發現異常凹陷或凸起,就要趕快帶寶寶去看醫生。

囟門類型 位置 閉合時間 注意事項
前囟門 頭頂前部 12-18個月 呈菱形,約1-3公分
後囟門 頭頂後部 2-3個月 呈三角形,較小

很多爸媽會擔心寶寶頭型問題,其實只要注意不要讓寶寶長時間維持同一個睡姿,適時幫他換邊睡就可以了。坊間有些號稱可以矯正頭型的枕頭,其實不太建議使用,因為反而可能增加窒息風險。平常可以多讓寶寶趴著玩(當然要在大人監督下),這樣不僅能訓練頸部肌肉,也能減少頭部受壓時間。

如果發現寶寶頭部有明顯不對稱,或是囟門閉合時間異常,建議還是要帶去給小兒科醫師檢查。有些爸媽會很緊張地每天摸寶寶的囟門,其實不用這麼頻繁啦,只要定期健檢時請醫師確認就可以了。記住,每個寶寶的發育速度都不太一樣,稍微早一點或晚一點閉合都是正常的範圍喔!

頭的骨頭

頭頂摸到突起的骨頭?醫師教你判斷是否正常

最近照鏡子或洗頭時,突然發現頭頂摸到突起的骨頭,心裡不免會緊張一下。其實啊,頭骨本來就不是完全平滑的,有些小突起是正常現象。不過到底哪些情況要特別注意呢?讓我們來聽聽醫師怎麼說。

首先要知道,頭骨的形狀本來就因人而異。像有些人後腦勺比較突出,或是頭頂有輕微的骨脊,這些都是正常的骨骼結構。特別是男性,因為頭皮脂肪層較薄,更容易摸到骨頭的輪廓。但如果突起是最近才出現,或是伴隨其他症狀,就要提高警覺了。

常見頭頂突起類型比較表

類型 特徵 是否需要就醫
正常骨突 對稱、觸感堅硬、無痛感 不需要
骨瘤 局部突起、生長緩慢、可能疼痛 建議檢查
頭皮腫塊 柔軟可移動、可能有紅腫 需要檢查
外傷腫脹 伴隨瘀青、壓痛感 視情況就醫

如果發現突起處有以下情況,建議盡快就醫檢查:突起在短時間內明顯變大、按壓會痛、伴隨頭痛或頭暈、表面皮膚有異常變化。特別是小朋友的頭骨還在發育,如果發現不對稱的突起,最好帶去給小兒科醫師評估。

平常可以定期自我檢查,用指腹輕輕觸摸頭皮,注意有沒有新的突起或變化。洗頭時也是很好的檢查時機,因為頭髮濕潤時更容易感覺到頭皮的狀況。記得不要太用力按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