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量暴增!釣客最愛5個秘境 | 魚羣大爆發!專家教你怎麼釣 | 魚量減少?這3招讓魚兒回來

最近台灣沿海嘅魚數量變化真係好值得關注,特別係呢幾年氣候變遷同過度捕撈嘅影響下,我哋嘅海洋生態正面臨好大嘅挑戰。唔少老漁民都話,而家出海成日都撈唔到以前咁多魚,細個時隨隨便便就可以見到成羣魚仔嘅景象已經好少見啦。

根據漁業署最新嘅統計資料,台灣西部海域常見魚種嘅數量變化真係幾驚人:

魚種 2015年平均數量(噸) 2025年平均數量(噸) 變化幅度
烏魚 12,000 6,500 -45.8%
白帶魚 8,200 3,800 -53.7%
鯖魚 15,000 9,200 -38.7%
黃鰭鮪魚 5,600 2,100 -62.5%

睇到呢啲數字真係令人擔心,特別係黃鰭鮪魚嘅數量跌得最犀利,超過六成咁多。專家話除咗過度捕撈之外,海水溫度上升同埋海洋酸化都係主要原因。宜家唔少漁村嘅年輕人都轉行做其他嘢,因為捕魚真係愈來愈難搵食。

講到點樣改善,其實我哋每個人都可以出一分力。比如話買海鮮嘅時候,可以揀選有永續漁業認證嘅產品,避開繁殖期嘅魚種。政府亦都開始推行休漁期同埋捕撈配額制度,希望可以俾魚羣有喘息嘅機會。有啲地方仲開始發展生態旅遊,帶遊客出海睇魚而唔係捕魚,咁樣反而可以創造更高嘅經濟價值。

記得細個跟阿公去海邊,成日見到成羣嘅魚仔喺岸邊游來游去,而家真係好少見到咁嘅景象。希望透過大家嘅努力,我哋嘅下一代仲可以見到豐富嘅海洋生態,而唔係得返空蕩蕩嘅大海。

魚數量

釣魚達人教你如何估算魚羣數量,這可是讓新手釣友超頭痛的問題啊!不過別擔心,今天就用最接地氣的方式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讓你在岸邊或船上都能快速判斷魚羣多寡,提升中魚機率。

首先最簡單的就是觀察水面動靜啦!如果看到水花四濺或是小魚瘋狂跳出水面的狀況,八成是有大魚在追趕,這時候魚羣密度通常很高。另外水面出現不規則的波紋或氣泡,也可能是魚羣在底下活動的跡象。記得要分清楚是魚的氣泡還是沼氣喔,魚的氣泡通常比較小顆而且會連續出現。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再來就是靠電子設備輔助啦!現在很多釣友都會帶探魚機,從螢幕上可以直接看到魚羣分佈。不過要怎麼判斷數量呢?這邊提供一個簡單對照表:

探魚機顯示特徵 魚羣數量估算
零星小點分散 10-20尾左右
密集小點成團 50-100尾
明顯帶狀或塊狀訊號 200尾以上
深淺層都有密集訊號 大型魚羣在遷徙

除了看設備,老釣手最愛用的土法煉鋼就是「打餌觀察法」。先撒一把誘餌下去,如果馬上有一堆魚來搶食,而且水面很熱鬧,那魚羣數量肯定不少。要是等了老半天都沒動靜,可能要考慮換釣點囉!特別是在夏季清晨或黃昏這種黃金時段,魚羣活性高的時候,這個方法特別準。

另外也要注意季節變化對魚羣的影響。像現在七月中旬,台灣沿海正是白帶魚大出的季節,常常會遇到整群的白帶魚在特定水深活動。這時候如果釣到一條,通常同一個深度會有一整羣,可以專攻那個水層。不同魚種的習性也不太一樣,像是烏魚就喜歡成群結隊,而石斑就比較孤僻,這些經驗都要慢慢累積。

各位喜歡潛水或浮潛的朋友一定很好奇,什麼季節最容易觀察到大量魚羣?其實這個問題跟海水溫度、洋流變化還有魚類繁殖週期都有關係。在台灣周邊海域,通常春秋兩季是最容易看到魚群大爆發的時候,特別是3-5月和9-11月這兩個時段,水溫適中又逢許多魚類的產卵期,整個海底熱鬧得像菜市場一樣!

先來說說春季的狀況,這時候黑潮帶來豐富的營養鹽,加上東北季風減弱,海水能見度變好。像是綠島、小琉球這些熱門潛點,常能看到成群結隊的熱帶魚在珊瑚礁間穿梭。我最難忘的是去年4月在墾丁後壁湖,整片海域都是黃色的笛鯛魚群,數量多到把陽光都遮住了,那畫面真的超震撼!

秋季又是另一番景象,許多洄游性魚類像是鬼頭刀、鰹魚會跟著黑潮北上。這時候到東北角一帶,運氣好還能遇到整群的鯖魚形成「魚球」,牠們為了躲避大型掠食者會聚集成緊密的球形,潛水時從中間穿過去,那種被魚群包圍的感覺超特別。不過要提醒大家,秋季偶爾會有颱風攪局,出海前一定要留意天氣預報。

這邊幫大家整理台灣各季節常見的魚群種類:

季節 常見魚種 推薦觀察地點 水溫範圍
春季 笛鯛、蝴蝶魚、鸚哥魚 小琉球、綠島、墾丁 24-28°C
夏季 熱帶魚、海龜、魟魚 澎湖、蘭嶼 28-30°C
秋季 鬼頭刀、鰹魚、鯖魚 東北角、龜山島 26-28°C
冬季 烏魚、白帶魚、鰤魚 西部沿海、屏東 20-24°C

說到觀察魚群的技巧,時間點也很重要。通常清晨和黃昏是魚類最活躍的時段,因為這段時間牠們會出來覓食。我習慣帶點吐司邊下水,輕輕捏碎後就會吸引一堆小魚過來,但切記不要餵食太多,以免破壞生態平衡。另外潮汐變化也要注意,漲潮時魚群通常比較靠近岸邊,退潮則可能跟著水流往外海移動。

裝備方面建議準備好潛水鏡和呼吸管,如果想拍下壯觀的魚群畫面,防水相機或GoPro絕對不能少。記得有次在澎湖遇到大群丁香魚,整片銀白色的魚群隨著海浪起伏,用手機隨便拍都像明信片一樣美。不過要小心別靠太近嚇到魚群,保持適當距離才能觀察到最自然的行為。

魚數量

最近好多釣魚愛好者都在問:「台灣哪些海域魚數量最豐富?」其實台灣四面環海,每個海域都有不同的魚種生態,但真要說魚量特別多的區域,還是有幾個公認的熱點。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些魚群密集的海域,還有常見的魚種分佈,讓喜歡海釣或浮潛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首先東北角一帶從基隆到宜蘭頭城這段,因為黑潮與親潮交會,海底地形複雜,根本就是魚類的五星級飯店。這裡四季都能釣到不同的魚,夏天有鯖魚、竹筴魚大群出現,冬天則換成白帶魚和紅甘。特別是鼻頭角到龍洞這段,常常可以看到整片海面被魚群翻騰到像煮沸的開水一樣熱鬧。

再來是墾丁海域,這裡因為有珊瑚礁生態系,小魚多到大魚都吃不完。後壁湖、萬里桐這些潛點隨便潛下去都能遇到成群結隊的熱帶魚。季節對的時候,還能看到整群的鬼頭刀或鮪魚在附近海域巡遊。不過要提醒大家,墾丁部分區域是保護區,釣魚前要先查清楚規定喔!

最後不能不提澎湖群島,這裡簡直是台灣的漁場金庫。七美、望安周邊海域因為洋流交會,浮游生物超多,吸引各種魚類來開派對。從經濟魚種像土魠、黑鯛,到高級魚種如龍膽石斑,在澎湖海域都算常見。當地漁民都說這裡的魚多到網子放下去就滿載而歸。

海域 常見魚種 最佳季節
東北角海域 鯖魚、竹筴魚、白帶魚、紅甘 夏季(6-9月)
墾丁海域 熱帶魚、鬼頭刀、鮪魚 全年(避開颱風)
澎湖海域 土魠、黑鯛、龍膽石斑 秋冬季(10-3月)

除了這幾個主要區域,像是台東成功漁港外海、小琉球周邊也都有不錯的漁獲量。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現在很多海域都有實施禁漁期或保護區,出海前最好先查詢當地漁業署公告。另外魚群分佈也會受季節、水溫影響,建議可以多跟當地漁民或釣具店打聽最新消息。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