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風水玄學

1946年台灣發生咩大事? | 回到1946:戰後嘅台灣日常 | 1946年你一定要知嘅歷史轉捩點

1946年,那是個戰後重建的關鍵年代,全世界都在二戰的廢墟上重新站起來。台灣也在這一年經歷了政權轉換,從日本殖民時期進入中華民國時期,這段轉變對台灣社會影響深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特別的年份,發生了哪些值得記憶的事情。

說到1946年的國際大事,絕對不能忽略聯合國的正式成立。1月10日,51個創始會員國在倫敦召開第一屆大會,這可是現在影響全球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呢!同一年,冷戰的序幕也悄悄拉開,邱吉爾在美國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把東西歐的對立情勢說得明明白白。

重要事件 日期 影響
聯合國首屆大會 1月10日 奠定現代國際秩序基礎
邱吉爾鐵幕演說 3月5日 冷戰開始的重要標誌
台灣首屆省議員選舉 4月15日 台灣戰後首次民主選舉

在科技文化方面,1946年也是突破連連。美國賓州大學開發出世界第一台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雖然它重達27噸,但可是現代電腦的老祖宗呢!法國時裝設計師路易·雷亞爾推出比基尼泳裝,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誰能想到現在海邊到處都是穿比基尼的人啊。

台灣在這一年開始實施”三七五減租”政策,這是戰後重要的土地改革第一步。雖然現在年輕人可能不太熟悉,但這政策對當時的佃農來說可是天大的好消息,讓他們終於能喘口氣。同時間,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也開始推行國語教育,這對後來台灣的語言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娛樂圈也有不少新鮮事,好萊塢誕生了戰後第一批賣座電影,《風雲人物》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到現在還是聖誕節必看的經典。台灣的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也在這年創辦”亦宛然”劇團,把傳統藝術帶進新時代。這些文化事件看似遙遠,但仔細想想,其實都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結呢!

1946年

1946年發生了什麼?這一年台灣的關鍵時刻,對台灣人來說是充滿轉折的一年。二戰剛結束不久,台灣從日本殖民統治轉為中華民國接管,社會正經歷劇烈變動。這一年發生了好多影響後續發展的重要事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時的狀況。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1946年1月,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正式成立,由陳儀擔任行政長官。當時政府推行「去日本化」政策,要求民眾改用中文姓名、禁止使用日語,這讓習慣日語的台灣人相當不適應。同時間,物價飛漲、糧食短缺,民生問題越來越嚴重。3月時還發生了「二二八事件」的前奏——高雄市警察與民眾的衝突,這些都埋下了後續事件的導火線。

這一年台灣的經濟狀況特別糟糕,通貨膨脹嚴重到嚇人。我找到一些數據,做成表格讓大家更清楚:

月份 米價(每斤) 對比戰前漲幅
1月 15元 300倍
6月 120元 2400倍
12月 600元 12000倍

文化方面也很動盪,10月時台灣省參議會成立,算是開始有地方民意代表。但同時期發生「國語運動」,強制推行北京話,禁止學校使用台語或客語教學,讓很多台灣人覺得自己的語言文化被壓迫。這一年台灣人開始大量閱讀來自中國的報刊雜誌,思想上也受到很大衝擊。

社會上到處都是不安的氣氛,警察權力變得很大,可以隨意搜查民宅。很多台灣人發現,雖然換了統治者,但生活並沒有變得比較好。工廠復工緩慢,失業率高漲,鐵路和港口雖然陸續恢復運作,但效率遠不如日治時期。這些不滿情緒在民間不斷累積,為隔年的二二八事件埋下伏筆。

誰在1946年影響了台灣?重要人物盤點,這個問題要從戰後初期那個動盪的年代說起。1946年對台灣來說是個關鍵轉折點,剛脫離日本統治不久,又迎來國民政府接管,整個社會正處於劇烈變動期。這時候有幾位重要人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著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

說到1946年,不得不提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他作為國民政府派來接管台灣的最高行政首長,主導了許多重要政策。不過他推行的專賣制度、貨幣改革等措施,後來引發了不少民怨,甚至被認為是二二八事件的遠因之一。還有台灣省參議會議長黃朝琴,他在戰後積極參與政治重建,努力在國民政府與台灣本地菁英之間搭建溝通橋樑。

當時還有幾位影響力不容小覷的人物:

人物姓名 職務或身份 主要影響
林獻堂 台灣省參議員 代表本土士紳參與政治協商
蔣渭水 已故(但思想延續) 文化協會精神持續影響知識分子
李友邦 三民主義青年團幹部 組織青年參與戰後重建工作

除了政治人物,1946年台灣的文化界也很活躍。像是作家楊逵開始在報刊發表文章,用筆記錄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畫家陳澄波則透過畫作描繪戰後台灣的街景與人民生活。這些文化人的創作,都成為後人理解那個年代的重要窗口。

1946年

1946年的台灣在哪裡轉變?地理變遷回顧

講到1946年的台灣,那真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啊!二戰剛結束,台灣從日本統治回歸中華民國,整個地理版圖跟行政區劃都大洗牌。那時候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行政區重劃,把原本的「五州三廳」改成「八縣九省轄市」,這影響到現在台灣的縣市輪廓都還看得到影子呢!

當時的變動可不是隨便畫畫線而已,連地方治理跟資源分配都跟著大風吹。像是台北州被拆成台北縣、基隆市跟宜蘭縣,高雄州變成高雄縣跟高雄市,這些調整都是為了配合戰後重建跟人口分佈。老一輩的台灣人應該還記得,那時候連郵遞區號跟地籍資料都要全部重來,公務員可是忙到翻掉。

舊制(日治時期) 新制(1946年) 主要變動內容
台北州 台北縣、基隆市 拆分出宜蘭郡獨立為宜蘭縣
新竹州 新竹縣、新竹市 保留竹東郡等山地管制區
台中州 台中縣、台中市 彰化郡升格為彰化縣
台南州 台南縣、台南市 嘉義郡升格為嘉義縣
高雄州 高雄縣、高雄市 屏東郡獨立為屏東縣

除了行政區劃,1946年還有很多地理上的小細節在改變。像是基隆港跟高雄港從軍用轉回民用,各地火車站開始恢復正常營運,這些交通節點的轉型讓台灣慢慢恢復元氣。當時的農地重劃也很重要,因為要解決戰時徵收造成的土地糾紛,很多佃農就是在那個時候終於拿到自己的田契。

說到這個時期的地理變遷,不能不提人口流動。光復後有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民渡海來台,主要集中在基隆、高雄這些港口城市,後來慢慢擴散到全台各地。這種人口分布變化直接影響到後來台灣的都市發展,像是台北的艋舺、大稻埕這些地方,就是在1946年後開始出現新的聚落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