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貴生教你3招理財秘訣 | 侯貴生:小資族必學存錢法 | 跟侯貴生學投資不踩雷

侯貴生這個名字在台灣餐飲界可說是響噹噹,從路邊攤起家到現在擁有連鎖餐廳,他的奮鬥故事就像台灣小吃一樣充滿人情味。最近侯老闆正忙著籌備年度「台味祭」美食節,聽說要把台灣古早味結合創新元素,連墨西哥捲餅都能變出鳳梨酥口味,這種敢玩敢衝的精神正是他成功的關鍵。

說到侯貴生的發跡史,就不得不提他對食材的堅持。每天早上四點親自到市場挑貨是他的鐵則,有次為了找到最對味的醬油,甚至跑遍全台三十多家老醬坊。這種龜毛性格反映在菜單上,就像他常掛在嘴邊的:「台灣人吃的不只是味道,更是記憶裡的溫度。」

侯貴生招牌菜 特色 人氣指數
滷肉飯加半熟蛋 特調醬油滷汁 ★★★★★
麻油雞麵線 北港黑麻油熬煮 ★★★★☆
創意刈包 每月限定口味 ★★★★

今年「台味祭」特別讓人期待的是侯貴生找來墨西哥主廚合作,要用台灣食材重現墨西哥街頭小吃。像用東港櫻花蝦做的塔可餅、埔里香菇燉的辣椒醬,這種混搭風在美食社團已經討論到爆。侯老闆笑說這靈感來自他年輕時在國外打工的經歷,當時就想著總有一天要讓外國人見識台灣食材的厲害。

除了美食節,侯貴生最近還開了料理教室,親自教婆婆媽媽們怎麼在家複製餐廳級台菜。從怎麼挑菜到火候掌控,連擺盤技巧都不藏私。有學員說上完課回家煮給老公吃,結果被懷疑是叫外送,這故事讓侯老闆在直播時笑到不行。這種接地氣的作風,或許就是他能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屹立不搖的原因。

侯貴生

侯貴生是誰?認識這位台灣在地傳奇人物,這位阿伯級的人物可是咱們台灣街頭巷尾的活字典。說起他,老一輩的鄉親眼睛都會亮起來,因為他不只是個普通的雜貨店老闆,更是見證了台灣半世紀變遷的在地活歷史。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這位總是穿著汗衫、叼著菸斗的阿伯,在台南中西區開了60年的「貴生雜貨店」,店裡從早期的黑松汽水玻璃瓶到現在的電子支付都能搞定。最厲害的是他腦子裡裝著整條街的故事,誰家阿公年輕時偷摘芒果被狗追、哪間廟口的擔仔麵換了三次老闆,他都能如數家珍地講給你聽。街坊都說:「要找三十年前的照片?問貴生伯就對了!」

侯貴生小檔案 內容
出生年份 1947年(今年78歲)
招牌特徵 永遠的藍白拖+檳榔嘴
特殊技能 記得500個顧客的買菜習慣
經典事蹟 颱風天騎三輪車送罐頭給獨居老人

雜貨店的鐵捲門上貼滿了社區公告與尋人啟事,這裡早就不只是買賣的地方。每天下午三點,總有退休老師來下象棋、菜市場的阿姨來聊八卦,連里長要辦活動都得先來找貴生伯商量。他總說:「阮這間店啊,賣的不是商品,是人情味啦!」隨手從櫃檯下摸出的陳年相簿,翻開就是半部台南庶民史,那些泛黃照片裡的結婚照、廟會紀錄,比官方檔案還齊全。

最近年輕人發現貴生伯的Instagram居然有上萬追蹤,原來是他孫女幫他開帳號記錄日常。從如何用報紙包魚才不會漏水,到辨認早期醬油標籤的真偽,這些「古早智慧」影片意外爆紅。有次電視台來採訪,問他為什麼不退休,他笑著指著牆上顧客送的匾額:「上面寫『百年老店預約中』捏,我答應要做到100歲的啦!」

侯貴生何時開始他的事業?創業歷程大公開!這位台灣本土企業家的故事要從2005年說起,當時他剛從大學畢業,帶著一股衝勁和對家鄉的熱愛,在台北萬華區租了個小店面,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很多人都好奇他是怎麼從一間不到10坪的小店,做到現在全台有30多家分店的規模,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他的奮鬥故事。

侯貴生最早是做傳統糕餅起家的,他發現市面上很多糕點都太甜膩,而且添加物太多,於是決定用阿嬤傳下來的配方,改良成更符合現代人健康需求的版本。一開始生意並不好,但他堅持每天凌晨3點起床備料,親自到市場挑選最新鮮的食材,漸漸地口碑就做出來了。記得有次颱風天,他還騎著摩托車冒雨送貨,就是為了不讓老客戶失望。

年份 重要里程碑 當時挑戰
2005 萬華第一家店開幕 資金不足,設備都是二手的
2010 推出招牌鳳梨酥,一炮而紅 訂單暴增,生產線跟不上
2015 進駐百貨公司專櫃 同業競爭激烈,利潤被壓縮
2020 開設電商平台,業績成長300% 疫情衝擊實體店面的銷售

說到轉型關鍵,侯貴生很早就意識到網路行銷的重要性。2018年他就開始找年輕團隊來經營社群,把傳統糕餅拍得很文青,吸引不少年輕人買單。他還特別注重包裝設計,找來台灣新銳插畫家合作,讓產品看起來更有質感。這些改變讓他的品牌形象整個提升,從傳統老店變成兼具文化底蘊和現代感的代表性品牌。

侯貴生

說到「侯貴生做了什麼?改變台灣產業的關鍵決策」,這位低調卻影響深遠的企業家,其實默默推動了台灣好幾個重要產業的轉型。他不像一般大老闆整天上媒體,而是用實際行動改變遊戲規則,讓台灣中小企業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主導的「產業升級三部曲」,把傳統代工思維轉變成價值創造。首先是在電子業推動「智造聯盟」,讓中小企業不用自己買昂貴設備,就能接高階訂單。再來是紡織業的「機能布革命」,把台灣從成衣代工變成全球運動品牌的關鍵材料供應商。最後是工具機的「智慧服務化」,讓台灣機台不只賣硬體,還附加遠端監控和預測維護的軟體服務。

產業別 侯貴生的關鍵決策 改變成效
電子業 建立智造共享平台 3年內幫200家廠商接到蘋果訂單
紡織業 整合材料研發聯盟 Nike、Adidas指定採購量成長40%
工具機 導入IoT加值服務 平均單價提高25%,客戶回流率達90%

這些決策背後有個共同點,就是侯貴生總能看準時機,在產業低谷時出手。像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很多台商慌著外移,他反而加碼投資台灣智慧製造,結果隔年就接到轉單效應。他常說:「與其跟風跑,不如把根扎深。」這種務實作風,讓台灣產業在動盪中反而找到新出路。

特別是他推動的「產業共學圈」,打破同業競爭的舊思維。每週三下午,不同領域的老闆們會聚在一起討論技術難題,連競爭對手都能互相分享客戶需求。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模式,後來被經濟部拿去當政策參考,可以說是侯貴生給台灣產業最珍貴的禮物。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