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發現,中文裡面有好多「有耳的字」都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呢啲字通常都帶有「阝」偏旁,好似「都」、「那」、「郊」咁,唔單止字形特別,仲隱藏住好多有趣嘅故事同文化背景。今日就同大家傾下呢啲「有耳的字」,睇下佢哋點樣影響我哋嘅生活同語言習慣。
講到「有耳的字」,最常見嘅莫過於同地方有關嘅字。例如「都」字,原本係指古代諸侯嘅封地,而家就變成大城市嘅代名詞。台灣人成日講嘅「都會區」,就係用呢個字嚟形容繁華嘅城市地帶。仲有「郊」字,明明係「阝」加「交」,但就成日被人誤會係「交阝」,其實佢係指城市外圍嘅地區,台灣嘅「郊區」就係咁嚟㗎!
下面整理咗幾個常見「有耳的字」同佢哋嘅演變:
字 | 本義 | 現代用法 | 台灣常見詞例 |
---|---|---|---|
都 | 諸侯封地 | 大城市 | 台北都會區 |
郊 | 城外區域 | 城市外圍 | 郊區住宅 |
那 | 遠處地方 | 指示代詞 | 那邊的夜市 |
鄰 | 相連住處 | 附近區域 | 鄰里長 |
有趣嘅係,呢啲字唔單止用喺地名,仲滲透到我哋日常對話中。台灣人成日講「那邊的7-11」、「鄰居阿姨」,其實都係用緊「有耳的字」。仲有啲字雖然唔係地名,但都帶住「阝」偏旁,好似「限」字,原本係指山丘間嘅狹窄處,而家就變成「限制」嘅意思,真係好有意思。
睇返台灣嘅街道名,更加會發現「有耳的字」無處不在。由「中山北路」到「信義區」,每個地名背後都有佢嘅歷史淵源。下次行街嘅時候,不妨多留意下周圍嘅招牌同路牌,可能會發現更多有趣嘅「有耳的字」故事呢!
今天我們來個「耳朵構造大解析:台灣人常見的耳部問題有哪些?」其實台灣因為氣候潮濕加上生活習慣,耳朵真的很容易出狀況。先從外耳說起,很多人喜歡用棉花棒掏耳朵,但其實這樣反而會把耳垢推得更裡面,甚至刮傷耳道。醫師常說耳朵有自我清潔功能,過度清潔反而容易引發外耳炎,特別是夏天游泳後沒把水清乾淨,那種又癢又痛的感覺真的超折磨人!
中耳問題也不少,尤其台灣小朋友感冒時常併發中耳炎。這是因為我們的耳咽管比較短,細菌容易從鼻子跑到中耳。大人雖然比較少中耳炎,但坐飛機或潛水時的耳壓不平衡,那種悶脹感也讓人很不舒服。最近空污嚴重,過敏性鼻炎患者變多,連帶影響耳咽管功能的人也不少。
內耳問題就更複雜了,像耳鳴、眩暈這些症狀在台灣門診很常見。現代人壓力大、睡眠不足,加上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內耳毛細胞受損的案例越來越多。有些長輩會突然天旋地轉,這可能是耳石脫落造成的良性陣發性眩暈,雖然不會致命但發作起來真的很嚇人。
部位 | 常見問題 | 好發族群 | 主要症狀 |
---|---|---|---|
外耳 | 外耳炎、耳垢栓塞 | 常游泳者、過度清潔者 | 耳朵痛、癢、悶塞感 |
中耳 | 中耳炎、耳壓不平衡 | 兒童、過敏性鼻炎患者 | 耳朵悶脹、聽力下降 |
內耳 | 耳鳴、眩暈、聽力受損 | 壓力大族群、長輩 | 嗡嗡聲、天旋地轉、聽力模糊 |
說到聽力受損,現在年輕人真的很愛戴耳機,而且音量都開超大。門診就遇過不少大學生因為長期噪音暴露,才20幾歲就有輕度聽損。另外像工地工人、KTV工作人員這些職業噪音暴露者,如果沒做好防護,聽力退化速度會比一般人快很多。台灣的摩托車噪音也是個問題,等紅燈時旁邊機車的排氣管聲真的會讓人耳鳴。
最近耳朵老是嗡嗡響?何時該看耳鼻喉科?這些耳鳴症狀別輕忽!其實耳鳴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驗,但你知道嗎?有些耳鳴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喔。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哪些情況的耳鳴要特別注意,還有什麼時候該去找耳鼻喉科醫師報到。
一般來說,偶爾的耳鳴可能是壓力大或睡眠不足造成的,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就要當心了:持續超過一週的耳鳴、伴隨聽力下降、頭暈目眩,或是只有單側耳朵有症狀。特別是突然發作的耳鳴,千萬不要覺得「過幾天就會好」,這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的前兆,黃金治療期只有短短幾天!
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常見的耳鳴類型跟對應的可能原因:
耳鳴類型 | 可能原因 | 建議就醫時機 |
---|---|---|
嗡嗡聲像蟬叫 | 壓力大、睡眠不足 | 持續1週以上 |
咚咚聲像心跳 | 血管問題 | 立即就醫 |
尖銳高頻聲 | 聽神經受損 | 伴隨聽力下降時 |
低頻轟隆聲 | 耳咽管功能異常 | 影響日常生活時 |
另外要提醒的是,如果耳鳴伴隨著這些症狀更要趕快看醫生:臉部麻痺、講話不清楚、走路不穩,或是耳朵有分泌物流出。這些都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徵兆,像是中風、腦腫瘤或是中耳炎等。特別是長輩們常常會覺得「老了耳朵不好很正常」,但其實很多聽力問題及早治療效果都很好,千萬不要拖!
平常也可以注意一些生活小細節來預防耳鳴,像是避免長時間戴耳機、音量不要開太大,還有控制好血壓跟血糖。抽菸喝酒也會影響耳朵的血液循環,能戒就戒掉吧!如果工作環境很吵雜,記得要戴耳塞保護耳朵,這些都是很實際的保養方法。
為什麼台灣人特別容易有耳垢問題?醫師來解答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明明都有清耳朵,怎麼還是常常覺得耳朵癢癢的、聽不太清楚?」其實啊,台灣人真的比較容易有耳垢問題,這跟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習慣都有關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醫師的專業見解,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啦!
首先,台灣的氣候潮濕悶熱,這點大家應該都很有感吧?這種環境特別容易讓耳垢變得黏稠,不容易自然排出。再加上很多人習慣用棉花棒掏耳朵,反而把耳垢推得更裡面,時間久了就變成硬塊卡住。醫師說啊,其實耳朵有自我清潔的功能,過度清理反而會破壞這個機制。
常見錯誤行為 | 正確做法 |
---|---|
用棉花棒猛掏 | 用毛巾輕輕擦拭外耳就好 |
每天清耳朵 | 1-2週清一次就夠了 |
用髮夾或尖銳物挖 | 讓耳垢自然排出 |
覺得癢就掏 | 可能是過敏,要就醫檢查 |
另外,台灣人愛戴耳機也是原因之一。長時間戴著耳機會讓耳朵不通風,濕氣積在裡面,耳垢就容易堆積。特別是現在很多人工作要講電話、通勤聽音樂、回家打遊戲,幾乎整天都戴著耳機。醫師建議,每戴1小時就要讓耳朵休息15分鐘,而且要定期清潔耳機的耳塞部分。
還有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點,就是壓力大也會影響耳垢分泌喔!台灣人工作壓力普遍不小,當身體處於緊張狀態時,耳朵的腺體會分泌更多油脂,這些油脂混合皮屑就變成耳垢。所以啊,除了注意清潔方式,也要記得適度放鬆,對耳朵健康也有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