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叛逆,但仔細想想其實蠻有道理的。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與其盲目吸收書本上的知識,不如帶著批判性思考去閱讀,再透過實際走訪驗證書中內容,這樣學到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
最近看到誠品行旅推出「步數折抵房費」的活動,就讓人想到這種知行合一的精神。與其整天窩在房間裡看旅遊書,不如實際走出去感受每個地方的溫度。這裡整理幾個結合閱讀與旅行的實用方式:
類型 | 具體做法 | 好處 |
---|---|---|
主題旅行 | 先讀相關書籍再實地走訪 | 加深對景點的理解與共鳴 |
在地書店 | 旅行時特別造訪當地獨立書店 | 發現意想不到的地方文獻與故事 |
旅行筆記 | 隨身攜帶小本子記錄所見所聞 | 累積個人專屬的「行走百科全書」 |
像臺北市社區大學就有開設「城市走讀」課程,帶著學員邊走邊學。高雄的吳連賞校長也常分享,他帶學生實地考察的經驗比課本教學更讓人印象深刻。這種「讀活書」的方式,才能真正避免被書本知識束縛。
雲檢的「青春不毒行」活動也是類似概念,與其死背法律條文,不如透過實際案例讓青少年了解毒品危害。現在很多學校都會安排校外教學,就是希望學生能把課堂知識和現實生活連結起來。
說到開學,下個學期開始不妨試試新的學習方法。與其整天盯著教科書,不如規劃幾趟小旅行,把書中讀到的歷史故事、科學原理,親自到現場驗證看看。你會發現,原來知識可以這麼立體生動。
誰説讀書一定要坐著?邊走邊讀的5個小技巧,今天就來分享給愛看書又閒不下來的你!其實走路時閱讀沒想像中困難,只要掌握幾個訣竅,照樣能享受閱讀樂趣,還能順便運動呢!
首先,選擇合適的書本類型超重要。小說或輕鬆的散文最適合,太過專業的教科書就留著坐下來慢慢啃吧。我自己最愛帶本村上春樹的書,邊走邊讀特別有fu~記得選輕便的平裝本,精裝書拿久了手會痠喔!
書本類型 | 適合度 | 推薦例子 |
---|---|---|
小說 | ★★★★★ | 《挪威的森林》 |
散文集 | ★★★★☆ | 《台北人》 |
雜誌 | ★★★☆☆ | 《聯合文學》 |
教科書 | ★☆☆☆☆ | 《微積分》 |
走路速度也要注意,建議保持平常散步的節奏就好。太快的話容易分心,太慢又會擋到路人。我通常會找公園或河濱步道這種平坦的地方,避開人潮多的時段。記得戴上耳機放點輕音樂,既能隔絕噪音又不會太吵。
最後是姿勢調整的小秘訣:單手拿書時,每隔5-10分鐘就換手,避免肌肉僵硬。書本高度最好保持在視線下方15度角,這樣脖子才不會痠。如果陽光太強,記得找個樹蔭或戴上帽子,保護眼睛很重要!
這些方法都是我這幾年實際測試出來的,從一開始走兩步就要停下來看,到現在能邊走邊讀完一整章。剛開始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但練習幾次就會抓到節奏啦!
什麼時候最適合邊旅行邊閲讀?這些時段超推薦!旅行時帶本書或電子閱讀器,總能讓旅程更充實。但你知道哪些時段特別適合沉浸在書本世界嗎?以下就來分享幾個超適合的黃金時段,讓你的旅行與閱讀完美結合。
首先就是長途交通時間,不管是高鐵、飛機還是巴士,這些移動空檔最適合拿來閱讀。特別是飛機起降前後不能使用電子設備的時候,一本實體書就是打發時間的好夥伴。我自己就常在台北到高雄的高鐵上讀完半本書,時間過得超快又充實!
清晨或深夜的飯店時光也很棒,尤其是當旅伴還在睡覺時。清晨拉開窗簾伴著晨光閱讀,或是深夜窩在床頭燈下看書,都特別有氛圍。這時候沒有行程壓力,可以完全沉浸在書中的世界。
以下是幾個推薦時段的比較表:
時段 | 優點 | 適合閱讀類型 |
---|---|---|
長途交通 | 時間固定、不易被打擾 | 小說、長篇故事 |
飯店清晨 | 環境安靜、精神最好 | 散文、詩集 |
咖啡廳午後 | 有背景音樂、氛圍佳 | 雜誌、輕鬆讀物 |
景點休息區 | 消化行程所見所聞 | 旅遊文學、遊記 |
另外要特別推薦咖啡廳的午後時光,很多台灣的獨立咖啡廳都超有特色,點杯手沖咖啡配本書,就是完美的旅行記憶。像台南的老屋咖啡廳、台中的文青小店都很適合這樣度過悠閒午後。記得選本輕鬆的書,不要太厚重,才能享受當下的氛圍。
景點之間的休息時間也別浪費,特別是參觀完博物館或古蹟後,坐在園區的長椅上翻翻相關的旅遊文學,馬上能讓剛才的見聞更有深度。這種時候讀些與當地相關的內容特別有感覺,知識和體驗瞬間連結起來。
為什麼古人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代人這樣做
古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背後其實藏著很深的生活智慧。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親身體驗才能真正讓這些知識活起來,變成自己的養分。就像我們在課本上讀到阿里山的日出多美,但只有實際站在祝山觀景台,感受清晨的寒意、看著雲海翻騰、等待太陽躍出的那一刻,那種震撼是文字永遠無法傳達的。
現代人要實踐這個道理其實更方便了,我們可以這樣做:
古人方式 | 現代人做法 | 實際例子 |
---|---|---|
長途跋涉考察 | 利用週末小旅行 | 台北人搭高鐵到台中審計新村逛文創市集 |
拜師學藝 | 參加體驗工作坊 | 報名鶯歌陶瓷DIY課程親手拉坯 |
遊歷名山大川 | 深度在地旅遊 | 不是只在九份老街吃芋圓,而是跟著導覽走進礦坑遺址 |
現在很多年輕人開始用「打工換宿」的方式旅行,這比單純觀光更能深入認識一個地方。像在台東的民宿幫忙整理房間,老闆會帶你去私房景點,教你認識當地的植物,晚上一起烤飛魚。這些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活知識」。
科技也讓「行萬里路」有了新意義。以前要親自走遍各地才能獲得的見聞,現在可以透過Google街景「虛擬旅行」,或是參加線上導覽聽在地人講故事。雖然比不上親臨現場,但對於時間有限的人來說,也是不錯的替代方案。像是疫情期間,故宮就推出了線上展覽,讓人能近距離欣賞翠玉白菜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