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必看!提升競爭力的5種方式 | 工作幾年後還該深造嗎?過來人經驗談 | 碩士VS在職進修?台灣人最常選這個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考慮「繼續深造」這件事,不管是工作幾年後想進修,還是剛畢業猶豫要不要讀研究所,這個決定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台灣現在的進修管道超級多元,從傳統的研究所到在職專班,甚至線上課程都很發達,但每種選擇都有它的優缺點,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些實際的狀況。

先說說最常見的國內研究所吧,以台灣的學制來說,通常要花2-4年時間,好處是學費相對親民,而且跟教授同學的互動比較直接。不過現在很多科系都面臨「學用落差」的問題,像是文組的朋友常抱怨讀完研究所找工作還是很辛苦。這邊整理幾個熱門科系的深造現況:

科系類別 平均修業年限 就業相關性 學費範圍(年)
商管學院 1.5-2年 中高 5-12萬
工程類 2-3年 4-8萬
人文社科 2-4年 低至中 3-6萬

另外這幾年超多人考慮去國外深造,特別是美國、英國這些熱門留學地。雖然開銷比較大,但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的提升真的很明顯。我認識幾個去英國讀碩士的朋友,他們都說雖然一年就要花上百萬,但課程緊湊實用,回來找工作確實有優勢。不過要提醒的是,現在中國大陸的大學也越來越多人考慮,學費相對便宜,但政治環境和學歷認可度還是要仔細評估。

在職進修又是另一種選擇,很多上班族會選假日班或線上課程。像台大、政大這些學校都有開設EMBA和在職專班,同學都是業界人士,人脈累積超重要。不過這種方式要兼顧工作和課業真的很累,我朋友上個月才在抱怨連續加班後還要趕報告,差點崩潰。但話說回來,這種實務導向的學習方式,對職場升遷通常比較有直接幫助。

繼續深造

誰適合繼續深造?5種人最該考慮提升學歷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我該不該讀研究所?」其實啊,繼續讀書這條路不是人人都適合,但如果你符合下面這幾種特質,真的可以認真考慮提升學歷!畢竟現在職場競爭這麼激烈,多一張文憑有時候就是多一個機會。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本科專業太廣泛的同學。像企管系、傳播系這種學的東西很廣但都不深,畢業後找工作常常被嫌「什麼都會一點但都不專精」。這時候去讀個更細分的碩士,比如行銷管理、數據分析之類的,馬上就能讓你的履歷更有亮點。

第二種是想轉換跑道的人。我朋友阿明原本讀中文系,後來對程式設計超有興趣,就跑去讀資工碩士,現在在新竹科學園區混得超好。如果你也對現在科系沒熱情,與其硬撐不如趁早轉彎。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適合族群 具體情況 深造建議
本科專業廣泛 學的東西多但不深 選擇細分領域碩士
想轉換跑道 對原專業沒興趣 跨領域研究所
職場遇到瓶頸 升遷需要更高學歷 在職專班
學術研究狂熱 想深入特定領域 直攻博士
特定職業需求 如醫師、律師等 必要進修

再來是職場遇到瓶頸的上班族。很多公司中高階主管職缺都要求碩士以上,特別是科技業和金融業。我表姐在銀行做了5年一直升不上去,後來咬牙讀了EMBA,現在已經是部門主管了。如果你也卡在升遷天花板,真的可以考慮在職進修。

還有那種對學術研究超級狂熱的人。我大學室友就是這種,整天泡實驗室不嫌累,後來直接一路讀到博士,現在在大學教書做研究超開心。如果你也是那種看到論文就眼睛發亮的人,真的別浪費你的天賦!

最後是特定職業需求的情況。像醫師要專科訓練、律師要考研究所、建築師要碩士學歷才能考照等等。這些行業的學歷要求是硬門檻,與其抱怨不如早點規劃進修計畫。

什麼時候該繼續讀書?3個最佳深造時機點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工作一陣子了,到底該不該回去讀書?」其實深造這件事啊,真的要抓對時機才會事半功倍。我觀察身邊那些進修後發展更好的朋友,發現他們大多是在這三個關鍵點選擇繼續讀書的。

1. 工作遇到瓶頸時

當你發現每天上班都在做重複的事情,升遷機會卡住,或是產業開始要求新技能的時候,就是最好的充電時機。我表姐在科技業做了5年工程師,發現自己對AI完全不懂,去年果斷去念在職專班,現在整個職涯都活過來了。

瓶頸類型 適合進修方向 所需時間
技術落後 專業證照課程 3-6個月
管理能力不足 EMBA 1-2年
產業轉型 跨領域碩士 2-3年

2. 剛畢業但找不到理想工作

現在大學生滿街都是,如果你投了上百封履歷都石沉大海,與其將就做不喜歡的工作,不如趁年輕趕快補強學歷。我學弟就是這樣,文科畢業找不到好缺,咬牙多念兩年資管所,現在在科技公司當PM薪水翻倍。

3. 人生重大轉折點

像是結婚生子前、轉職空窗期,或是被資遣後,這些人生按下暫停鍵的時刻,反而最適合靜下心來讀書。我同事阿明被裁員後去考公職補習班,半年後考上高考,現在穩定到讓人羨慕。不過要記得評估經濟狀況,別讓進修變成財務壓力。

繼續深造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繼續深造要做哪些準備?過來人經驗分享」,作為一個去年剛完成研究所學業的學長,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實戰經驗。首先要說的是,準備深造真的不是臨時抱佛腳就能搞定的事情,從決定要讀研究所到最後錄取,中間有太多細節要注意了。

心理準備絕對是第一關!很多人以為研究所跟大學差不多,但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學習模式。研究所更注重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教授不會像大學時期那樣一步步帶著你走。建議可以先找學長姐聊聊,了解該領域的研究方向,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對這個領域有熱情,畢竟要花2-3年時間投入,沒興趣真的會很痛苦。

再來就是時間規劃超級重要!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時間表給大家參考:

時間點 準備事項 注意重點
6-12個月前 確定研究方向 多參加系所說明會
3-6個月前 準備考試/審查資料 推薦信要提早聯繫教授
1-3個月前 模擬面試練習 找不同背景的人練習
考前1個月 調整作息 保持規律生活

經濟準備也是很多人會忽略的一塊。研究所的學費雖然比大學貴不了多少,但研究過程中可能會需要買原文書、參加研討會、甚至出國交流,這些都是額外開銷。建議可以先算一下生活費加學費的總開支,看看是否需要申請獎學金或打工補貼。我自己當初就是靠著擔任研究助理,不僅賺生活費還能累積研究經驗,一舉兩得。

最後想提醒的是,人脈建立從準備階段就要開始!不管是想報考的教授、實驗室學長姐,或是同屆的考生,多認識一些人都會有幫助。我當初就是透過系上舉辦的座談會認識了現在的指導教授,在正式申請前就先讓他了解我的研究興趣,這對後來的面試幫助很大。現在想起來,那段每天泡圖書館、瘋狂寫研究計劃的日子雖然辛苦,但真的很值得啊!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