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常見的蜥蜴種類名稱其實比我們想像中豐富,從都市牆角的小身影到山區的稀有品種,每種都有獨特之處。今天就來聊聊這些在地爬蟲朋友,順便整理成表格讓大家更好辨認!
先說說最常遇到的「斯文豪氏攀木蜥蜴」,牠們根本是台灣的街頭小霸王!綠褐色的身體配上明顯的喉囊,在公園樹幹上曬太陽的模樣超可愛。還有「麗紋石龍子」,藍尾巴在草叢裡閃啊閃的,小時候常被誤認成蛇,其實牠們是吃昆蟲的乖寶寶啦。至於「台灣草蜥」,細長的身體跑超快,想看清楚都得屏住呼吸才行。
中文名稱 | 學名 | 特徵 | 棲息環境 |
---|---|---|---|
斯文豪氏攀木蜥蜴 | Japalura swinhonis | 喉囊明顯、體色會變深淺 | 低海拔樹林、公園 |
麗紋石龍子 | Plestiodon elegans | 幼體藍尾、背部有金色縱紋 | 潮濕草叢、石縫 |
台灣草蜥 | Takydromus formosanus | 體長15cm、行動極迅速 | 開闊草地、農田周邊 |
黃口攀蜥 | Diploderma splendidum | 鮮黃色口腔、雄性頸鬣發達 | 中高海拔森林 |
住在南部的人可能會遇見「蓬萊草蜥」,這種台灣特有種喜歡在甘蔗田裡鑽來鑽去,背中央那條黑線是牠的註冊商標。而「黃口攀蜥」就比較害羞了,要上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山區才看得到,張開嘴巴那抹亮黃色超搶鏡!最近還聽說有人在墾丁拍到「蠍虎」,這種夜行性壁虎會發出「啾啾」叫聲,完全顛覆大家對蜥蜴的想像。
有些種類雖然名字有「蜥」卻不是真蜥蜴喔!像「中國石龍子」其實屬於石龍子科,最大差別在牠們的眼皮可以閉合。而「印度蜓蜥」的四肢退化到幾乎看不見,常被誤認成蛇,不過仔細看還是有小小的前腳呢。這些小知識下次帶孩子去野外時都很實用,順便教他們觀察時要保持距離才不會嚇到這些小鄰居。
台灣常見的蜥蜴種類有哪些?在地人最常看到的5種,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小鄰居們。台灣因為氣候溫暖潮濕,生態環境多樣,所以蜥蜴種類特別豐富,走在公園、鄉間小路或是自家院子裡,常常都能看到牠們靈活的身影。這些小傢伙不僅是生態系中的重要角色,也是許多台灣人童年的回憶呢!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斯文豪氏攀蜥,牠們喜歡在樹幹或牆壁上曬太陽,背上有明顯的縱紋,動作超級敏捷,常常在你還沒看清楚就跑走了。再來是麗紋石龍子,這種蜥蜴體型較小,身體呈現漂亮的藍綠色,特別喜歡在潮濕的草叢或石縫中活動,翻開花盆常常會嚇到牠們。
台灣草蜥也是隨處可見的種類,牠們的尾巴特別長,佔了身體的三分之二以上,遇到危險時會自斷尾巴逃生,小時候應該很多人都看過牠們斷尾後在地上扭動的樣子吧!另外中國石龍子也是台灣低海拔地區的常客,全身黑褐色帶點金屬光澤,常常在落葉堆或石頭下找蟲子吃。
最後要介紹的是蓬萊草蜥,這種蜥蜴主要分布在台灣北部,身體呈現黃綠色,最大特徵是眼睛後面有一條黑色斑紋,牠們特別喜歡在稻田或濕地附近活動。
蜥蜴種類 | 主要特徵 | 常見棲息地 |
---|---|---|
斯文豪氏攀蜥 | 背有縱紋,動作敏捷 | 樹幹、牆壁 |
麗紋石龍子 | 藍綠色身體,體型小 | 潮濕草叢、石縫 |
台灣草蜥 | 尾巴極長,會自斷尾巴 | 灌木叢、草生地 |
中國石龍子 | 黑褐色帶金屬光澤 | 落葉堆、石頭下 |
蓬萊草蜥 | 黃綠色身體,眼後有黑斑 | 稻田、濕地 |
這些蜥蜴在台灣真的隨處可見,下次出門散步時不妨多留意腳邊或牆角,說不定就能發現牠們的蹤跡。記得觀察時要保持適當距離,不要打擾牠們的生活喔!畢竟這些小生物可是我們環境中重要的指標物種,牠們的存在代表著生態系的健康呢。
為什麼有些蜥蜴會斷尾求生?解密這個神奇生存機制
大家有沒有在野外看過蜥蜴突然斷掉的尾巴還在扭來扭去?這可不是什麼恐怖片情節,而是蜥蜴們演化出來的超強保命技能!這種「自割」行為其實是牠們在遇到危險時,用來分散捕食者注意力的絕招。當尾巴斷掉後還會繼續抽動,捕食者往往會被這個「誘餌」吸引,蜥蜴本尊就能趁機溜之大吉啦!
這種斷尾求生術可不是隨便哪種蜥蜴都會的喔!主要常見於以下幾種台灣常見的蜥蜴:
蜥蜴種類 | 斷尾難易度 | 尾巴再生時間 |
---|---|---|
斯文豪氏攀蜥 | 容易 | 約2-3個月 |
台灣草蜥 | 中等 | 約1-2個月 |
麗紋石龍子 | 較困難 | 約3-4個月 |
蜥蜴的尾巴之所以能這麼容易斷掉,是因為牠們的尾巴裡有特別設計的「斷裂面」。這些地方骨骼和肌肉的連接比較脆弱,遇到危險時肌肉會劇烈收縮,讓尾巴在特定位置斷開。最神奇的是,斷掉的傷口幾乎不會流血,因為血管會立刻收縮止血,這根本就是天生的外科醫生等級的技能啊!
不過要提醒大家,雖然斷尾對蜥蜴來說是保命絕招,但我們在野外看到蜥蜴時,千萬不要故意去嚇牠們或抓牠們的尾巴。因為再生尾巴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對蜥蜴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而且新長出來的尾巴通常會比原本的短,顏色也可能不一樣,裡面的骨頭還會變成軟骨,這些都是牠們為了生存付出的代價呢!
新手如何挑選適合飼養的蜥蜴種類?專家建議3要點
最近越來越多台灣人開始養蜥蜴當寵物,但第一次養真的會有點不知所措耶!我問了幾位爬蟲類專家,整理出幾個超實用的挑選重點,讓新手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蜥蜴夥伴。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評估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照顧能力,畢竟每種蜥蜴的習性和需求都不太一樣,選錯的話後續照顧會很辛苦。
專家建議的3大挑選重點
1. 從入門品種開始養
建議新手可以從這幾種比較好養的蜥蜴開始:
| 品種 | 體型 | 溫度需求 | 食物 | 性格 |
|————|——–|———-|————|————|
| 豹紋守宮 | 小型 | 25-32°C | 蟋蟀、麵包蟲 | 溫馴 |
| 藍舌石龍子 | 中型 | 24-30°C | 雜食 | 親人 |
| 綠鬣蜥幼體 | 中大型 | 28-35°C | 蔬菜水果 | 活潑但需馴化 |
2. 考量居住空間大小
養蜥蜴最怕的就是空間不夠!像綠鬣蜥長大可以到1.5公尺,需要超大的飼養箱。如果你是住小套房,建議選豹紋守宮這種20-30公分的小型蜥蜴,用60公分左右的飼養箱就夠了。另外也要注意有些蜥蜴需要垂直空間(像變色龍),有些則需要平面空間(像鬆獅蜥)。
3. 評估預算和時間
養蜥蜴的花費比想像中多喔!除了買蜥蜴本身的錢,還要準備飼養箱、加溫燈、UVB燈、底材等設備,初期投入可能要5千到1萬元。食物開銷也要考慮,像綠鬣蜥主要吃蔬菜水果還好,但肉食性的就要常買蟋蟀、蟑螂這些活餌。時間方面,每天要清理環境、餵食,每週還要帶去曬太陽,這些都是養之前要想清楚的。
另外提醒大家,台灣天氣潮濕,要特別注意飼養箱的通風和濕度控制。有些沙漠品種像王者蜥需要很乾燥的環境,在台灣就要花更多心思維持。建議新手可以先從適應台灣氣候的品種開始養,等有經驗了再挑戰比較難照顧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