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層樓幾階?原來樓梯設計有這些學問
每次爬樓梯時,你有沒有想過「一層樓幾階」才最符合人體工學?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背後藏著不少建築設計的巧思。在台灣常見的住宅大樓中,標準層高約3米,階梯數通常設計在12-14階之間,但這個數字會根據建築用途有所不同。
不同場所的階梯設計差異
場所類型 | 平均層高 | 每層階梯數 | 階高建議值 |
---|---|---|---|
一般住宅 | 3.0m | 12-14階 | 17-19cm |
商業大樓 | 3.6m | 16-18階 | 18-20cm |
學校/醫院 | 3.3m | 14-16階 | 16-18cm |
運動場館 | 4.2m | 20-22階 | 19-21cm |
建築師在設計階梯時,會考量到使用者的舒適度和安全性。階高(每階高度)通常控制在15-21公分之間,過高會讓人爬起來吃力,過低則容易踩空。而階深(踏板深度)則建議在28-30公分,這樣才能讓腳掌完整踩踏。下次爬樓梯時不妨注意看看,你會發現有些老舊建築的階梯特別難爬,可能就是因為當時的設計規範還不夠完善。
說到階梯設計的演變,台灣早期的公寓常出現「一層樓13階」的配置,這是因為當時的建築法規比較寬鬆。現在新建案大多會採用14階的設計,讓每階高度降到18公分左右,對長輩和小孩都更友善。有些豪宅甚至會做到15階,雖然要多走幾步,但爬起來真的輕鬆很多。
你知道嗎?在運動場館這種特殊場所,階梯設計會更講究。以溫布頓網球場為例,觀眾席的階梯高度就經過精密計算,要讓觀眾在不同角度都能清楚看見比賽。這種專業場地的階梯通常會比一般建築來得高,但階深也會相對加深,讓觀眾上下時更穩當。不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樓梯,還是以安全舒適為首要考量啦!
一層樓到底有幾階?台灣常見樓梯設計大公開
每次爬樓梯有冇數過一層樓到底有幾階?其實台灣嘅樓梯設計都有啲潛規則㗎!唔同類型嘅建築物,樓梯級數同高度都會有差異,今日就同大家分享下台灣常見嘅設計標準,等大家行樓梯時可以多啲了解身邊嘅小細節。
首先,根據台灣嘅建築法規,樓梯每階高度(即係所謂嘅「踏面高」)通常會設定喺16-18公分之間,而踏面深度就建議至少要有26公分。咁樣設計主要係考慮到人體工學,等大家行得舒服又安全。一般住宅大樓最常見嘅設計係每層樓有13-15階,不過實際情況都要睇返樓層高度同建築設計。
以下整理咗幾種台灣常見建築嘅樓梯階數參考:
建築類型 | 每層階數範圍 | 踏面高(公分) | 踏面深(公分) |
---|---|---|---|
公寓/華廈 | 13-15階 | 16-18 | 26-28 |
辦公大樓 | 12-14階 | 17-19 | 28-30 |
學校/公共建築 | 10-12階 | 15-17 | 30-32 |
老式透天厝 | 16-18階 | 14-16 | 24-26 |
特別要提下,台灣嘅老式透天厝因為樓層高度較高,所以階數會比現代建築多。而學校同公共建築為咗照顧唔同年齡層嘅使用者,通常會設計得比較平緩。另外,而家好多新建案會考慮到長者同行動不便者,開始採用「緩坡樓梯」設計,階數可能會增加到18-20階,但每階高度就降低到12-14公分左右。
下次大家行樓梯時不妨留意下,特別係去唔同類型嘅建築物時,可以觀察下佢哋嘅樓梯設計有咩唔同。你會發現即使係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嘅樓梯,其實都隱藏咗好多貼心嘅設計考量㗎!
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每棟大樓的階數不一樣?建築師來解答這個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的小秘密。其實樓梯的設計可不是隨便決定的,背後藏著很多專業考量呢!
首先,樓梯的階數和高度跟建築法規有關。台灣的建築技術規則規定,樓梯每階高度要在16-18公分之間,深度則要26-30公分。不同用途的建築物還有特別規定,像學校的階高就不能超過16公分,這樣小朋友走起來才安全。所以建築師在設計時,會根據樓層高度來計算最合適的階數。
另外,使用族群也是重要考量。像是老人住宅或醫院,階高通常會設計得比較低,可能只有14-15公分,讓長輩或病患走起來更輕鬆。而辦公大樓因為使用者多是健康的上班族,階高就可能取法規的上限。
下面這個表格讓你更清楚不同場所的階梯設計差異:
建築類型 | 常見階高範圍 | 階深範圍 | 特別考量 |
---|---|---|---|
一般住宅 | 16-18cm | 26-28cm | 兼顧舒適與空間效率 |
商業辦公大樓 | 17-18cm | 28-30cm | 配合快速人流通行 |
學校 | 14-16cm | 28-30cm | 兒童步伐較小 |
醫院/養老院 | 14-15cm | 30-32cm | 方便行動不便者使用 |
建築師在設計時還要考慮到「步伐節奏」。一般人走路時,左右腳交替的節奏大約是每分鐘100-120步。好的樓梯設計會讓使用者走起來很自然,不會覺得特別費力或容易踩空。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大樓的樓梯走起來特別舒服,有些卻讓人覺得卡卡的。
除了這些功能性考量,建築風格也會影響階梯設計。像是古典建築喜歡用寬闊的階梯展現氣派,階數就會比較少但每階較高;現代建築則傾向實用性,可能會增加階數來降低每階高度。下次爬樓梯時不妨注意看看,你會發現每棟大樓的樓梯真的都藏著設計師的巧思呢!
居家安全必看!樓梯階數怎麼算最符合人體工學?其實樓梯設計大有學問,不是隨便做幾階就好。台灣很多老房子樓梯又陡又窄,走起來超吃力,尤其家裡有長輩或小朋友的更要注意。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小知識,讓你家的樓梯走起來更順腳又安全。
首先要知道「踏面」和「級高」這兩個關鍵尺寸。踏面就是我們腳踩的那塊平面,級高則是每一階的高度。根據建築技術規則,最舒服的樓梯踏面最好在26~30公分之間,級高則建議15~18公分。這樣走起來才不會覺得要一直抬腳或步伐太小。老房子常見的問題就是踏面太窄(可能只有22公分)、級高太高(超過20公分),走起來像在爬山一樣累。
這裡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適用對象 | 建議踏面寬度 | 建議級高 |
---|---|---|
一般成年人 | 28-30cm | 16-18cm |
長輩或小孩 | 30cm以上 | 15cm以下 |
公共空間樓梯 | 30cm以上 | 15-17cm |
另外有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可以參考:2×級高+踏面=60~65公分。比如級高做17公分,踏面就抓26~31公分之間。這個範圍走起來最符合人體自然步幅,不會讓膝蓋負擔太大。如果是自己家裡要裝修,記得跟師傅討論這些細節,不要只顧著省空間就把樓梯做得很陡。
樓梯扶手也不能忽略,高度建議在85~90公分左右,要讓手自然下垂就能握住。如果家裡有小朋友,可以考慮做雙層扶手,下層約65公分高。材質最好選防滑的,像是磨石子或貼止滑條都很實用。轉角處的平臺至少要留80公分見方,這樣萬一跌倒才有緩衝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