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問「接篆视事的意思」是什麼,其實這個詞在台灣的公文書或正式場合還蠻常見的。簡單來說,就是指新上任的官員或主管正式接手職務、開始執行工作的意思。這個詞源自古代官場用語,「篆」指的是官印,所以「接篆」就是接下官印,代表權力的交接。
說到這個詞的由來,其實跟台灣的歷史文化很有關係。早期台灣的行政體系承襲自中國傳統官制,很多用語都保留了下來。雖然現在已經很少用實體的官印了,但這個詞還是被沿用下來,特別是在政府機關或大型企業的人事異動時會看到。像最近某縣市換了新局長,新聞稿就會寫「某某某於今日接篆視事」。
| 用詞 | 現代解釋 | 使用場合 |
|---|---|---|
| 接篆 | 接手職務 | 正式公文、新聞稿 |
| 視事 | 開始工作 | 官方公告、人事異動 |
在台灣的公務體系裡,這個詞通常會用在比較高階的人事異動。比如說部會首長、縣市長、局處長這些職位的交接。一般公司行號雖然也可以用,但會顯得比較正式。有趣的是,現在年輕人可能不太熟悉這個詞了,反而是在傳統產業或政府單位工作的長輩們比較常用。
如果仔細觀察台灣的新聞報導,會發現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還蠻固定的。通常是在每年2月或8月的人事調整季,或是遇到選舉後的政權交接時。記得前幾年某個部會換了新首長,新聞標題就寫著「新任部長今日接篆視事」,下面還特別解釋這是代表正式上任的意思。這種用詞雖然看起來有點文言,但在正式場合就是有種莊重的感覺。

什麼是接篆視事?台灣人常用的解釋
最近在台灣的公文或新聞上,偶爾會看到「接篆視事」這個詞,但到底什麼是接篆視事?台灣人常用的解釋其實很簡單,就是指新上任的官員正式接手職務的意思。這個詞雖然聽起來有點文謅謅,但在台灣的公務體系裡還蠻常出現的,特別是在縣市長、局處首長交接的時候。
「接篆」這個詞其實很有歷史感,「篆」指的是官印,古代官員上任要接過官印,象徵權力的轉移。而「視事」就是開始辦公、處理公務的意思。在台灣,這個詞通常用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像是新市長上任、機關首長交接時,新聞稿或公文就會寫「某某某於今日接篆視事」,表示他正式開始履行職責了。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好奇,台灣人平常會用這個詞嗎?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講,但如果是公務員或常看政治新聞的人就會比較熟悉。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一些台灣常見的類似用語,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 用詞 | 意思 | 使用場合 |
|---|---|---|
| 接篆視事 | 新官上任 | 正式公文、新聞稿 |
| 走馬上任 | 開始新工作 | 一般口語、新聞 |
| 新官上任三把火 | 新主管開始改革 | 日常對話、評論 |
| 履新 | 到新職位報到 | 較正式的場合 |
雖然「接篆視事」聽起來有點老派,但在台灣的公務文化裡還是保有一定的地位。下次如果在新聞上看到這個詞,就知道是有新官要開始做事啦!不過要提醒大家,這個詞通常只用在比較高階的職位,一般公司行號的主管交接不太會這樣說,畢竟現在年輕人聽到可能還會一頭霧水呢。
大家有冇聽過「接篆視事」呢個詞啊?接篆視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其實佢係古代官場用語,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嘅文獻記載。當時官員交接印信、正式上任就叫做「接篆」,而「視事」就係指開始辦公嘅意思。兩個詞合埋一齊用,就變成咗官員上任嘅正式說法。
根據歷史記載,「接篆視事」嘅用法喺歷代都有變化。下面整理咗幾個朝代嘅使用情況:
| 朝代 | 使用情況 | 文獻記載 |
|---|---|---|
| 漢代 | 開始出現 | 《漢書》中有「接印視事」嘅記載 |
| 唐代 | 普遍使用 | 《唐會要》記載官員「接篆視事」 |
| 宋代 | 正式文書用語 | 《宋史》多處提到「接篆視事」 |
| 明清 | 成為固定用語 | 地方志中常見此用法 |
呢個詞之所以會流傳落嚟,同古代嘅官制有好大關係。當時官員交接嘅時候,印信就好似而家嘅公章咁重要,所以接印儀式特別隆重。而「視事」就更加講究,新官上任要齋戒沐浴,擇吉日先至正式辦公。呢啲細節都可以睇得出古人對官職交接嘅重視程度。
有趣嘅係,隨住時代演變,「接篆視事」嘅實際操作都有所不同。比如唐代要求新官到任三日內就要完成接篆,而明代就規定要喺十日內完成。呢啲細節變化反映咗不同朝代對官員交接嘅管理方式。而家我哋喺一啲歷史劇或者古裝片入面,都仲可以見到類似嘅場景呢。

為什麼古代官員上任要叫接篆視事?這個有趣的稱呼其實跟古代官印文化大有關係。在古代,印章不單單是個簽名工具,更是權力的象徵,特別是用篆書刻製的官印,更是代表著朝廷賦予的正式職權。每當新官到任,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從前任手中接過這顆沉甸甸的官印,這個動作就叫做「接篆」,而「視事」則是開始辦公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正式接管職務的完整流程。
說到古代官印,它的材質和規格可是大有講究,不同品級的官員用的印章都不一樣。像是縣太爺用的銅印,跟知府大人的銀印,光拿在手上的份量就差很多。而且這些印章都要用特定的篆書字體刻製,蓋在公文上才能生效,所以接篆這個動作,等於是把整個衙門的行政權力都交接過去了。
| 官職等級 | 印材 | 印紐造型 | 使用場合 |
|---|---|---|---|
| 一品大員 | 玉印 | 麒麟鈕 | 奏摺用印 |
| 五品知府 | 銀印 | 虎鈕 | 日常公文 |
| 七品縣令 | 銅印 | 橛鈕 | 地方政務 |
古代交接儀式可不是蓋個章那麼簡單,整個流程超級講究。首先要選個黃道吉日,新舊任官員要穿著正式官服,在衙門大堂舉行交接典禮。前任官員得親手把裝著官印的印匣交給繼任者,還要當場清點衙門的帳冊、檔案,有時候連官服都要一併交接。這些繁文縟節看似麻煩,其實是為了確保政務能夠無縫接軌,避免有人趁換手的時候動手腳。
現在我們看古裝劇裡常演到新官上任要「拜印」,就是把接來的官印恭恭敬敬地供在公堂上祭拜,這可不是在拜偶像,而是向朝廷賦予的權力致敬。有些地方還要舉行「開印」儀式,用硃砂把官印在黃紙上蓋出第一個印記,象徵正式開始行使職權。這些儀式背後的意義,其實就是現代人說的「權力移交」啦!